地方仕紳贊助寺廟之修繕改築是臺灣社會歷史的傳統,清代臺灣寺廟的柱聯或匾額多可見當地望族捐獻之落款,有利於我們研究寺廟發展史。
以新竹都城隍廟而言,清末竹塹城的墾拓先賢如王世傑、林占梅(潛園主人)與鄭用錫(北郭園主人)等皆對廟之修繕出錢出力甚多。鄭肇基為新竹望族北門鄭家後代,他捐六千圓,為碑上最高額者,也是總工程費六萬多元的十分之一。
在鄭肇基的主導下,發起人決定禮聘剛完成艋舺龍山寺與臺北孔子廟的王益順擔任改築設計匠師,從1924年(大正13年)起工至1937年(昭和12年)才陸續完工。現在新竹都城隍廟牆上的1937年(昭和12年)所立大理石碑可見到鄭肇基為發起人之首。附圖為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所提供之鄭肇基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