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機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可以確定的是18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辦公室中的常見配備,其中的字母排序也持續至今日所使用的鍵盤排列組合。本物件型號為olivetti lettera 25。
從中心新村的文物中,可以發現許多來自海外的書信,是用打字機所謄打出來的,最多集中在朱集賢先生所捐贈的文物中,當時朱先生有留美的背景,與海外通訊,內容都是用英文溝通,因此有這部打字機出現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反映了當時生活寫照。
除了英文的打字機以外,其實也有中文打字機,於1964年由林語堂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大小有別於英文打字機,中文打字機約有A2版面那麼大,上面排滿鉛字,按部首筆畫將常用字排列,罕見字則是另外擺放,並且能夠打直排配合中文謄打習慣,此外,由於操作不易,1960年代培育中文打字員需要相當大的花費,1990年代電腦普及,印刷變得容易,中文打字機漸漸被取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