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彬司派

        臺灣在18世紀(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傳統建築興建鼎盛之時,匠師多聘自閩粵,至19世紀(清末同治年間),逐漸形成本土的匠派。1900年代(日治初年),由於唐山司傅多返回閩粵,北臺灣的工匠漸漸發展成以板橋的陳應彬為主之匠師系統。

        陳應彬,原籍漳州南靖,1864年(清同治3年)生於中和,逝於1944年(昭和19年),人稱「彬司」。陳應彬的父兄均為木匠,他傳承家學外,並努力鑽研各派之長,練成獨門特色,其螭虎栱造型千變萬化,無人能出其右。廟宇作品多達二十餘座,尤以北港朝天宮為著名代表作,可謂上承清末閩南建築,下啟近百年來臺灣寺廟之新風格。他授徒數十人,包括其長子陳己堂、次子陳己元、三子陳和由、孫子陳永昌、曾孫陳次武、陳朝洋;陳己堂徒弟胡賢、陳田;陳己元徒弟林火寅、廖石成、黃龜理、陳專琳等人,均為名聞遐邇之大木匠師,而黃龜理為著名之鑿花匠師,曾獲薪傳獎。他們世代相傳,以承建或修繕臺灣廟宇為業。

        彬司派技藝具有獨特的辨識風格,包括擅長「假四垂」的歇山重簷結構、棟架用材渾厚、螭虎栱線條柔軟且運用靈活、瓜筒為形體圓大而飽滿的「金瓜筒」等,在臺灣寺廟發展史上影響深遠。

基本資訊

  • 別名
    漳州派
  • 傑出成員
    陳應彬、陳己堂、陳己元、陳和由、廖石成、黃龜理、陳朝洋等
  • 撰寫者
    李乾朗、吳淑英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燕樓古建築,2005。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市:北屋,1979。
  • 時間分期
    清代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