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溪底派

        臺灣自漢人入臺開啟傳統建築興建鼎盛時期,聘請過不少從中國閩南、粵東地區來臺的匠師,從這些匠師留下的作品裡可看出匠師出身地影響匠師的技藝,形成獨特的風格與不同的派系。因此常以其出身地作為匠派之屬名,如漳州派、泉州派、潮州派等。

        王益順一派的匠師多出自同一座村莊「溪底村」的王氏族人,溪底村舊棣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鄉,其地理位置在泉州東部濱海的小半島上,地瘠民貧。舊置戎為防海要隘,與泉州外港蚶江遙遙相對,距離臺灣只有一夜之航程。在困苦的環境下,卻孕育出甚多傑出的匠人。崇武鄉之十三莊中,住村出泥匠,峰前村出石匠,而溪底村出木匠。他們世代相傳,以承建廟宇大宅為業。

        此派出現於臺灣之時間不可考,但至少不會晚於1929年(清道光9年),鹿港龍山寺的重修即出於溪底匠師之手,若以早期移民之壁壘分明情勢推測,泉州的惠安、南安及晉江三地之廟宇,當多屬溪底匠人所作。

基本資訊

  • 傑出成員
    王益順、王維允、王世南、王樹發、王錦木等
  • 撰寫者
    李乾朗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創辦地-地址
    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鄉溪底村
  •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市:燕樓古建築,1995。 李乾朗,《溪底派寺廟建築大師-王益順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6。
  • 時間分期
    清代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