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漢人入臺開啟傳統建築興建鼎盛時期,聘請過不少從中國閩南、粵東地區來臺的匠師,從這些匠師留下的作品裡可看出匠師出身地影響匠師的技藝,形成獨特的風格與不同的派系。因此常以其出身地作為匠派之屬名,如漳州派、泉州派、潮州派等。
王益順一派的匠師多出自同一座村莊「溪底村」的王氏族人,溪底村舊棣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鄉,其地理位置在泉州東部濱海的小半島上,地瘠民貧。舊置戎為防海要隘,與泉州外港蚶江遙遙相對,距離臺灣只有一夜之航程。在困苦的環境下,卻孕育出甚多傑出的匠人。崇武鄉之十三莊中,住村出泥匠,峰前村出石匠,而溪底村出木匠。他們世代相傳,以承建廟宇大宅為業。
此派出現於臺灣之時間不可考,但至少不會晚於1929年(清道光9年),鹿港龍山寺的重修即出於溪底匠師之手,若以早期移民之壁壘分明情勢推測,泉州的惠安、南安及晉江三地之廟宇,當多屬溪底匠人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