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漳州派

        此照片為漳州派建築代表位於彰化市的彰化聖王廟 (威惠宮)漳洲位於閩南,北接泉州,西南連廣東的梅州、潮州,南部濱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南部相望。從臺灣清代寺廟的古碑、石刻捐助落款及匾聯內容,可以看出寺廟與移民信徒的關係。

        據古建築學者李乾朗的調查,臺灣的漳州移民地區,主要包括現今新北板橋、臺北士林、基隆、宜蘭、桃園及臺中、彰化、南投、雲林一帶,因為這些地方的寺廟或宅第出現漳洲派匠師。如板橋林本源三落大宅及庭園、宜蘭昭應宮、鹿港南靖宮、彰化聖王廟(威惠宮)。從臺北漳州移民地區的幾座建築,所觀察到的漳匠特色如下:

1、棟架各部構材間距較近,用料也較粗大,顯得緊密。

2、瓜筒較圓胖,多用「金瓜筒」。

3、雕花材料多。

4、斗栱喜用較多曲線之螭虎栱。

5、束木呈斜置狀,束頭高於束尾較多。

        宜蘭最具代表性的漳派建築為1834年(清道光14年)的媽祖廟宜蘭昭應宮。宜蘭城內尚有一座極為罕見的文昌宮(1845年,清道光25年),其木結構呈現著簡樸壯碩之風格,例如圓斷面通樑下刻出明顯「板路」,簷口出挑不用斗栱,直接以樑頭承挑簷桁。

        漳州派在1908年(明治41年)出現了臺灣著名傳人即大木匠師陳應彬,他原籍漳州南靖,1864年(清同治3年)生於中和,逝於1944年,人稱「彬司」。陳應彬的寺廟建築,被認為是漳派為底,融入潮州特色,為日治時期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大木匠師。

基本資訊

  • 傑出成員
    陳應彬、陳己堂、陳己元、陳和由、廖石成、黃龜理、陳朝洋等
  • 撰寫者
    李乾朗、吳淑英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臺灣寺廟建築大師: 陳應彬傳》,燕樓古建築,2005。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參考資料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市:北屋,1979。
  • 時間分期
    清代至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