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府惠安縣歷來出建築匠師,惠安東部臨海的崇武半島以出名匠聞名,傳承福建自古以來陶瓷、漆器、刺繡與雕刻工藝之優良傳統。惠安盛產質地優良的花崗石,包括白色的壟石,泉州白及青色的青草石(青斗石),在泉州開元寺,可見到宋代建造的雙石塔,至今猶保存完整。《福建通志》中載:「泉之為郡,風俗淳厚,其人樂善,素稱佛國,百工技藝,敏而善倣。」
泉匠來臺,目前可考最早者為1796年(清嘉慶元年)淡水福佑宮前殿有「惠邑石匠陳柄羨」落款。1850年代(同治-光緒年間),中部筱雲山莊亦有泉州匠師留下精彩的交趾陶作品。另據1980年代訪問泉州來臺的大木匠師王錦木回憶,謂:「崇武鎮十三莊之中,官住村出泥匠,峰前村出石匠,而溪底村出木匠」。他們世代相傳,秉承優異的技術,成為華南著名的建築匠派。
1908年(明治41年)北港朝天宮大修,以及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大改築,均曾招聘許多惠安匠師來臺,包括柯訓(陶藝),楊秀興、黃良(木雕),蔣馨、蔣梢、蔣九、蔣細來、蔣豐源、蔣連德(石雕)、廖伍(泥水)、洪寶真(彩繪)等。其中大木匠師王益順、王維允、王駱生及王媽帶等,曾駐留臺灣達十多年,為臺灣近代寺廟建築作出多方面的貢獻。而蔣馨及蔣九後來甚至分別於鹿港及雲林土庫開設石店,落戶臺灣。總之,泉派匠師來臺甚眾,傳徒亦多,對於形塑臺灣廟宇風格影響鉅大。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