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瀧澗發電廠

瀧澗發電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影像中間的建築物屬於龍澗發電廠,右下角有一個小平台,日治時期原是瀧見駐在所,目前成為遊客休息區,平台上有一間紅色屋頂的土地公廟,為「水簾祠」。日語的漢字「瀧」為瀑布之意,「瀧見」即「觀瀑」之意,從前這裡可以看到鳳溪(巴托魯溪)的大瀑布,1959年台電龍溪壩興建完工,阻斷了溪流,而使瀑布景觀消失。龍澗發電廠位於木瓜溪主流與龍鳳溪的交會處,採用了與「瀧見」同音的「龍澗」來命名,於1955年開始興建,1959年完工,水位落差高達855公尺,是遠東地區落差最大的水力發電廠。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瀧澗發電廠 / 撰寫者:楊飛容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26005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00251
所在地-經度
121.42717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徐如林、楊南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1);杜奉賢,《能高越嶺古道調查報告》(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源雜誌第138期》(台北: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9)
撰寫者
楊飛容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