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廳紅頭嶼イモウルウド社(Imaorod)雅美族人穿著傳統服飾及帽子

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4月11日至18日調查臺東廳紅頭嶼イモウルウド社(Imaorod)雅美族族人穿戴傳統服飾及帽子8幅照片。

成年男子上身赤膊,下身著丁字帶(Kekjit no mehakay),頭戴精美冶煉打造的銀盔,銀盔向四面垂下,眼睛處開二個洞,是最珍貴,也是一家的傳家之寶,且在神聖的特殊場合,才會拿出來佩戴。由於島上天氣酷熱,達悟族穿得非常簡單,男子終年裸身赤腳,從四、五歲開始,就穿丁字帶,用一條約寬6至7寸,長約8至9尺的芭蕉布材質白色兜布,遮掩前身下部,並纏紮固定於腰間,傳統丁字帶兩端有黑色或藏青色橫條紋,孩童是三道,一般成年男子為四道橫紋,有時也會在丁字帶上縫上龜殼的圖樣。

男童手上拿編織技藝的籐笠,有圓頂及尖頂斗笠。

男子打獵及戰鬥時,穿著盔甲,有細籐編及粗籐編頭盔,有窄邊及寬邊籐盔。甲冑有皮革甲冑及籐編甲冑;配戴斜掛短刀鞘的禮刀,刀鞘以木製雕刻成,背帶為籐皮編織而成。另有多樣籐編簍、籃、蓆等物件。

臺東廳紅頭嶼イモウルウド社(Imaorod) 位於島的南岸,鄰近八代灣,「Imaorod」意指人口眾多。1877年(清光緒3年)被納入臺灣府恆春縣,稱白石社,1897年(明治30年),日本軍務局陸軍少校菊池河田剛(Kikuchi Tonoma)命名為佐野村,1904年(明治37年),改以達悟語記音片假名,1947年(民國36年),臺東縣政府認為「紅頭」發音不雅為名,以取特有植物「蝴蝶蘭」的蘭字,將「紅頭嶼」更名「蘭嶼」,イモウルウド社(Imaorod)改稱紅頭部落,行政區域被劃分在臺東縣蘭嶼鄉紅頭村。

蘭嶼原住民舊族名原為雅美族,是源自於鳥居龍藏(註1)於1897年(明治30年)調查報告書上將蘭嶼稱為雅美島,因此稱島上族人為雅美(Yami),1998年(民國87年)正名為達悟族(Tao),意思為「人」。


原住民家屋調查者介紹:

此批照片及測繪圖手稿為日本建築教育學者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至1944年間(昭和10至19年間),約10年歲月於全臺、蘭嶼調查拍攝,共進行17次踏查,共調查7族,踏查101個部落百餘棟家屋,照片約1千3百多張,測繪圖手稿4百多頁。

千千岩助太郎生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日本九州,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來臺,任教於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註2)建築科;1943年(昭和18年),轉任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註3)擔任教職,1947年(民國36年)離臺,1991年(民國80年)逝世。

在臺期間熱愛登山,在登山之餘,不忘建築本業,前往原住民各部落,拍攝家屋每一面向,並手繪家屋及附屬建舍平面、立面圖等測繪圖,為臺灣原住民傳統家屋留下珍貴研究史料。

註1:鳥居龍藏,Torii Ryūzō,生於1870年5月4日,卒於1953年1月14日,1896年至1900年間,四度被東京帝國大學派遣至臺灣從事人類學研究調查。足跡遍布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並攀登玉山,橫越中央山脈,為臺灣原住民研究留下珍貴的影像與資料,完成兩部民族誌學作品《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及《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

註2: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1948年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註3: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參考書目:黃志弘、楊詩弘《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12;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196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李莎莉,《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市:南天書局,1998

撰寫:黃志弘

審訂:王惠君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撰寫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貢獻者
    捐贈者
    千千岩力
  • 創作者
    千千岩助太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37/04/11 ~ 1937/04/18
  • 資料使用語言
    日文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出版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