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4月11日至18日調查臺東廳紅頭嶼イワギヌ社(Ivalino)雅美族屋主シヤマン・シルカツプ(Shiyaman Shirukatsupu)10幅家屋、工作房等整體環境、外觀及室內配置照片,及3張家屋、工作房等室內配置平面及剖面測繪圖。
屋主 シヤマン・シルカツプ(Shiyaman Shirukatsupu)除了主屋外還有工作房。
主屋為豎穴式,地基向前方微微傾斜,地板由木板鋪成,且為階梯式,每層皆為矩形平面。入口設有四處,門為拉門,前室左側設有爐灶以及棚架,右側有箱型的櫃子,且有三層式的吊棚與閣樓相連。後室也有四處入口,形狀與位置皆與前室相同但沒有門。後室有土間,土間的右側有一爐灶,背面壁設有一後門,門為拉門。主屋外牆皆為木板牆,且兩側牆壁由石頭堆砌成。
工作房為平地式建築,且有地下室,皆為矩形平面。地板為木地板,高出地基30公分,天花板為折上式天花板(註1)。入口設置於牆壁兩側,因為沒有門,所以使用茅草來防風雨。地下室用於堆放物品,外牆為石頭堆砌而成。
臺東廳紅頭嶼イワギヌ社(Ivalino)位於紅頭嶼東岸,面臨東清灣,其地形為傾斜泥濕地,是最晚出現的部落,「Ivalino」意指馬鞍藤。
相傳祖先是菲律賓巴丹島人Simian Vean,與同伴渡船登陸於此,與イモウルウド社(Imaorod)寡婦Sinan Manoyo結婚,婚後夫妻返回巴丹島,之後因巴丹島飢荒,再度遷回蘭嶼。先在情人洞(註2)住下,因蚊子太多,乃移居至紅頭嶼東岸西方500公尺處的ロコルビツ(Rokorubitu),但又因山崩海嘯因素,常造成後方土石流,因此約戶數30戶,人口150人遷移此地。
1877年(清光緒3年)恆春縣知縣周有基率福州馬尾船政學生勘查紅頭嶼,繪製地圖,宣示納入版圖,隸屬恆春縣,被將該社稱為沙灣社;1897年(明治30年),陸軍少校菊池河田剛(Kikuchi Tonoma)調查此地,以調查隊員的姓氏取名,命為東丘村;1904年(明治37年),改以達悟語記音片假名;1947年(民國36年),臺東縣政府認為「紅頭」發音不雅為名,以取特有植物「蝴蝶蘭」的蘭字,將「紅頭嶼」更名「蘭嶼」,更名為野銀部落,行政區域被劃分在臺東縣蘭嶼鄉銀野村,是蘭嶼保留最完整的地下屋形式傳統聚落。
蘭嶼原住民舊族名原為雅美族,是源自於鳥居龍藏(註3)於1897年(明治30年)調查報告書上將蘭嶼稱為雅美島,因此稱島上族人為雅美(Yami),1998年(民國87年)正名為達悟族(Tao),意思為「人」。
原住民家屋調查者介紹:
此批照片及測繪圖手稿為日本建築教育學者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至1944年間(昭和10至19年間),約10年歲月於全臺、蘭嶼調查拍攝,共進行17次踏查,共調查7族,踏查101個部落百餘棟家屋,照片約1千3百多張,測繪圖手稿4百多頁。
千千岩助太郎生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日本九州,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來臺,任教於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註4)建築科;1943年(昭和18年),轉任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註5)擔任教職,1947年(民國36年)離臺,1991年(民國80年)逝世。
在臺期間熱愛登山,在登山之餘,不忘建築本業,前往原住民各部落,拍攝家屋每一面向,並手繪家屋及附屬建舍平面、立面圖等測繪圖,為臺灣原住民傳統家屋留下珍貴研究史料。
註
註1:折上式天花板為分作上下兩層,邊緣有突出弧度。
註2:情人洞位於東清灣岬角,為天然海蝕洞。
註3:鳥居龍藏,Torii Ryūzō,生於1870年5月4日,卒於1953年1月14日,1896年至1900年間,四度被東京帝國大學派遣至臺灣從事人類學研究調查。足跡遍布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並攀登玉山,橫越中央山脈,為臺灣原住民研究留下珍貴的影像與資料,完成兩部民族誌學作品《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及《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
註4: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1948年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註5: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參考書目:黃志弘、楊詩弘《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12;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196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
撰寫:黃志弘
審訂:王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