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9年(昭和14年)1月8日調查花蓮港廳花蓮郡新社庄大港口社阿美族屋主ガサオ(Gasao)家屋12幅家屋整體、室內照片及3張家屋室內平面配置、結構剖面測繪圖。
屋主ガサオ(Gasao)的家屋有穀倉、豬舍、雞舍等,是個應有盡有的家屋。家屋平面為矩形,入口設置於側面牆壁,門為雙開門。東西兩側的牆壁中間也各有設置一個入口,皆為拉門。東側入口處用來擺放東西,南面牆壁為主要出入口。北面牆壁有一扇窗,室內皆為藤編地板,室內靠近側面入口處設有一個很大的火塘。家屋主支柱皆使用扁平的盤木,柱子上都有雕刻。
花蓮港廳新社庄大港口社位於秀姑巒溪河口左岸,相傳最早遷來的阿美族是Ci'poran氏族,由綠島渡海到臺東登陸,最後抵達了大港口與港口的河海交會處,建立了Ci'poran社(芝舞蘭),加上其他族,形成大部落。但在1877年(清光緒3年),清朝為開通後山道路,再加上漢人通事長期欺壓阿美族人,因此奇密社、納納社(註1)及阿棉社阿美族人擊殺該通事,使得族人躲入山區與清兵抗戰,1878年(清光緒4年),部分人被清廷招撫,設下酒宴邀請族人,待族人酒酣耳熱、無力反抗之際,以預藏的槍枝射殺他們,造成165人阿美族壯年死亡,此事也讓族人不敢再回芝舞蘭,轉而遷到了赤公山西南側附近建立新社,並命名「Makotaay」(註2),史稱大港口事件。1924-1925年(大正13至14年)間,因為部落人口的增加,部分人開始向外移動,其中移到馬久答下方,稱為「Lano」(蘭諾),即是大港口部落。
原住民家屋調查者介紹:
此批照片及測繪圖手稿為日本建築教育學者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至1944年間(昭和10至19年間),約10年歲月於全臺、蘭嶼調查拍攝,共進行17次踏查,共調查7族,踏查101個部落百餘棟家屋,照片約1千3百多張,測繪圖手稿4百多頁。
千千岩助太郎生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日本九州,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來臺,任教於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註3)建築科;1943年(昭和18年),轉任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註4)擔任教職,1947年(民國36年)離臺,1991年(民國80年)逝世。
在臺期間熱愛登山,在登山之餘,不忘建築本業,前往原住民各部落,拍攝家屋每一面向,並手繪家屋及附屬建舍平面、立面圖等測繪圖,為臺灣原住民傳統家屋留下珍貴研究史料。
註
註1:納納社為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
註2:Makotaay,馬古達哎社,為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
註3: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1948年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註4: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參考書目:黃志弘、楊詩弘《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12;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196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
撰寫:黃志弘
審訂:王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