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年(昭和10年)1月3日調查高雄州屏東郡コチャボガン社(Kochapongane,好茶社)屋主パロアン.パンテル(Paroan Panteru)2張家屋室內平面配置及剖面測繪圖。
其家屋平面為矩形,入口偏右,門為內開式,且表面有雕刻圖騰。起居區一側擺放火塘(註1),其上有一棚架,寢區兩側各有一張寢台,窗戶旁設置座椅。豬舍位於家屋左側。家屋正面牆壁由大片石板並列鋪成,其他皆為石頭堆砌而成,屋頂為懸山頂(註2),並以石板鋪成。
家屋正面牆壁有三扇窗戶,屋頂有兩扇小天窗。
コチャボガン社(Kochapongane,好茶社)在清朝文獻中記為「加者榜眼」或「加婆敢」,戰後被稱為好茶社,在日治時期被歸屬於排灣族,但實為魯凱族。
其祖先原住於臺東大南溪右岸與ヲンヲド山(Onodo)間,為今臺東縣太麻里與知本間,因受到其他部落壓迫,移居至隘寮南溪中游旁,霧頭山西方的山腹上,海拔約900公尺之處。1978年(民國67年)因外在因素問題,如教育、交通、醫療,集體移居至南隘溪畔台地上,行政區域隸屬屏東縣霧台鄉,新居地被稱為「新好茶村」,舊居地則稱「舊好茶村」。
原住民家屋調查者介紹:
此批照片及測繪圖手稿為日本建築教育學者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至1944年間(昭和10至19年間),約10年歲月於全臺、蘭嶼調查拍攝,共進行17次踏查,共調查7族,踏查101個部落百餘棟家屋,照片約1千3百多張,測繪圖手稿4百多頁。
千千岩助太郎生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日本九州,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來臺,任教於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註3)建築科;1943年(昭和18年),轉任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註4)擔任教職,1947年(民國36年)離臺,1991年(民國80年)逝世。
在臺期間熱愛登山,在登山之餘,不忘建築本業,前往原住民各部落,拍攝家屋每一面向,並手繪家屋及附屬建舍平面、立面圖等測繪圖,為臺灣原住民傳統家屋留下珍貴研究史料。
註
註1:火塘,在室內地上挖個小坑,四周疊磚石,中間生火取暖。
註2:懸山頂,在日本稱為切妻造,即為屋脊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垂脊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托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說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檐,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檐尺寸相同的檐。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註3: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1948年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註4: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參考書目:黃志弘、楊詩弘《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12;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196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台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案-霧台、好茶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9
撰寫:黃志弘
審訂:王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