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中州能高郡万大社(Alang Marosan)屋主ヤビシ.テム(Yabishi Temu)家屋照及測繪圖

此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8年(昭和13年)8月21日調查臺中州能高郡万大社(Alang Marosan)泰雅族屋主ヤビシ.テム(Yabishi Temu)10幅家屋、穀倉外觀、內部等照片及4張家屋、穀倉等室內平面及剖面測繪圖。

其家屋是一間堅固的穴屋,在地面下挖1.6公尺處。平面為矩形,入口在中央且平坦,有內開式門,沒有窗戶,室內深挖、陰暗以為防衛。前面幾個相同的穴屋外緣堆滿了石板,以防止土壤塌陷,也呈現兼具穩重與美學的樣子。整體牆壁由石塊推積而成台基,牆壁再以積木式薪柴堆疊,既可防風兼具防衛,屋頂由寬厚的石板建造,為了要支撐石板屋頂,在建物正面、後面的牆壁有一排從牆壁延伸的圓柱,入口的屋頂壓低並豎立支撐柱。有2個床舖,一張改造為大型床,後者最近改造成兒童使用,爐子上方有一個懸吊式架子,可燻烤食物、物品,在床邊的上方有著二個隔板。測繪手稿圖面有平面、配置、立面及剖面圖,並附有日文、部分漢字及泰雅語羅馬拼音的細部建築構件尺寸標示及文字說明。附屬構造物:穀倉由木構造建成,設有防鼠板,牆面為竹子堆疊而成,屋頂以茅草舖成,室內為木地板,雞舍的地板與牆面皆以舊木板製成,屋頂與穀倉相同以茅草舖成。

万大社(Alang Marosan)原居住地在臺中關頭山西北岸,眉溪左岸之處,於1830年(清道光10年)為尋找豐腴土地,曾遷移至2、3個地區,1913年(大正2年),定居在濁水溪與萬大溪交會處東方,山脊北坡約1,136公尺處。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來臺後,行政區域被劃分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


原住民家屋調查者介紹:

此批照片及測繪圖手稿為日本建築教育學者千千岩助太郎於1935至1944年間(昭和10至19年間),約10年歲月於全臺、蘭嶼調查拍攝,共進行17次踏查,共調查7族,踏查101個部落百餘棟家屋,照片約1千3百多張,測繪圖手稿4百多頁。

千千岩助太郎生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日本九州,於1925年(大正14年)4月來臺,任教於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註1)建築科;1943年(昭和18年),轉任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註2)擔任教職,1947年(民國36年)離臺,1991年(民國80年)逝世。

在臺期間熱愛登山,在登山之餘,不忘建築本業,前往原住民各部落,拍攝家屋每一面向,並手繪家屋及附屬建舍平面、立面圖等測繪圖,為臺灣原住民傳統家屋留下珍貴研究史料。

註1: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1948年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1997年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註2: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

參考書目:黃志弘、楊詩弘《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12;千々岩助太郎著,《台湾高砂族の住家》,東京:丸善,196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8

撰寫:黃志弘

審訂:王惠君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撰寫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貢獻者
    捐贈者
    千千岩力
  • 創作者
    千千岩助太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38/08/21
  • 資料使用語言
    日文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出版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