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樂器

這張照片是在2004年的偶戲文物展所攝,照片中可見有鼓、骨架、銅鑼、鈸、嗩吶等物,這些樂器一看就知道相當有歲月。照片中的那面鼓還保存相當好,更是不容易。樂師蘇仁義說,過去做一面鼓很耗工費時,師傅要把鼓面揉軟到可以用要考量的細節很多,天氣就是一個因素。揉鼓面皮時要選擇在不同的天氣揉,一直到鼓面皮可以適應環境的濕度和溫度,這樣的鼓織撐起來的音色才會美,鼓才能持久。

要幫布袋戲偶配樂演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角色出場時有他自己的音樂,英雄有英雄雷霆萬鈞的配樂,丑角有丑角輕鬆娛樂帶點搞笑的配樂。而且傳統布袋戲吹奏音樂的師傅不看譜,也沒有譜,所以什麼時候該演奏什麼,全記在腦海中,再加上稍稍些微配合演奏者心情的變化。太日樂集曾有一度與布袋戲配合演出,一開始根本覺得就是兩個世界。

不過說來諷刺,在兩岸經貿互動頻繁的80年代,許多布袋戲直接從中國進口,成立布袋戲團的成本下降,再用錄音帶取代樂師,誰都可以以低價接廟會演出,讓各地聽到的布袋戲配樂慢慢地沒有了過去的特色。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2、 田野調查訪問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4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