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抄紙與壓紙

在古坑的造紙業可說得天獨厚,有水源和竹子,因此早期古坑樟湖到桂林一帶的造紙業相當興盛,而造紙的地方叫做「造紙寮」,以造紙寮為中心,浸泡竹子、碾壓成竹子纖維以及熬煮纖維都在附近進行,最後再將這些熬煮過的纖細竹絲倒入篩紙池中,用耙子攪拌成糊漿狀,使之均勻沈澱,這就是「打漿」,之後則是進入到「抄紙」的工序。

抄紙就在照片中的造紙寮中進行。要製作出漂亮均勻的紙張,要靠有經驗的師傅。造紙師傅們讓糊漿狀的竹纖維均勻沈澱後,再用方形篩舀搖,讓纖維重新組合在濾網上均勻成型,慢慢形成一張溼紙。抄紙一次只能一張,所以過程相當費工。抄起的濕紙還需要乾化,有些師傅會用重物逼出水份,此步驟稱為壓紙。當水份去除後,師傅會開始進行挑紙、分張,一張張的紙將其曝曬乾後,再進行裁切製作成金紙。

老人家記憶中會將200張的紙捆成「一刀」或「一只」,這是計量方式。堆疊後成捆的紙張會有商人來收購,或者也可以自行運送下山去販售,通常不是到斗六、斗南,就是到北港、嘉義。古坑傳統造紙延續上百年,一直到民國80年代都還有,不過最後仍不敵機械化以及進口紙漿而紛紛關廠。而不過30年的時間,卻已讓多數人遺忘古坑曾有的造紙業。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耆老訪談整理 2. 田野調查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趙翔宇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