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後初期的台灣布袋戲

記憶中的布袋戲是有個大俠總能濟弱扶傾,身懷絕技卻又不會隨便欺負人,身邊總有幾個跟他差得天高地遠的人,而他也不會高高在上,而是很平等地跟這些人相處。總之布袋戲就是武林的世界,而其中的大俠一定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出手。

不過歷史上的布袋戲就不是如此了。日本人來了,不讓演布袋戲,要演的話,就要改成演日本故事。戰爭結束了,不用再演日本故事,但是國民政府來了,所以改演反共抗俄。政府會寫好劇本給布袋戲團演,布袋戲團也可以自己寫劇本,不過劇本都要接受審查就是了。

再過一陣子,反共抗俄也不用演了,布袋戲越來越多人看,也越來越流行。但政府這時又有聲音了,那時在推行國語,布袋戲的口白犯了政治大忌,所以又被打壓了好一陣子。照片中的戲偶就是那年代的產物,沒有江湖、也沒有大俠,取而代之的是警察、軍人和匪諜。布袋戲團的老師傅像是鍾任壁、黃海岱、黃俊雄都經歷過戰後的這段歷史。在2004年偶戲文物展展出的這些布袋戲偶剛好反映了當時的人生。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2、 田野調查訪問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