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港朝天宮媽祖接炸彈神蹟

北港朝天宮位於北港市區中央,主祀天上聖母,作為臺灣媽祖信仰重要的廟宇之一,具有許多北港媽祖顯聖救助世人之事蹟。根據1950年代報刊記載,《臺南文化》提到:「第二次大戰發生,聯軍轟炸機翔北港上空,投炸彈十三枚,無一爆炸。余于役遊北港,詢諸居人及教育界同人,皆云確有此事實。」《聯合報》亦提及:「二次大戰中,北港幾乎被當時轟炸台灣的盟機十三次轟炸,夷為平地,獨居於市中心區之媽祖廟,巍然存在,完好無恙。目前還活著的北港人民,當時就在媽祖庇護之下,得免浩劫的。」

媽祖接炸彈作為遍及全臺的傳說,說明戰時盟軍定期便式轟炸為時人深刻的戰爭記憶,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當地宗教信仰就成為最佳慰藉,在戰災下倖存之信眾,歸功於廟宇神祇保佑。儘管臺灣本土戰時經歷,與官方抗日戰爭記憶相互矛盾,長期以來在公領域中受到隱蔽,但宗教傳說卻蘊含了戰時經歷,甚至隨著媽祖信仰發展,使媽祖接炸彈神蹟從地方流傳的傳說,隨著信仰圈的傳播,變成廣為人知的媽祖救世事蹟,成為本土戰爭記憶的「記憶所繫之處」。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四個風土故事〉,《聯合報》,1957年08月11日,版02。 2、趙阿南,〈臺灣雜事詩〉,《臺南文化》3:4,1954年,頁56。 3、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北港朝天宮」,網址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YunlinCounty/beigang/0906007- BGZTG 4、戴寶村,〈B-29與媽祖:臺灣人的戰爭記憶〉,《政大歷史學報 》22,2004年,頁223-275。 5、戴文鋒,〈臺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 》39:2,2005年,頁41-66。
  • 撰寫者
    王志淵
  • 創作者
    拍攝:鍾芷羚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