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萡子寮普天宮二次大戰時神蹟

萡子寮普天宮,位於雲林縣四湖鄉萡東村,主祀溫府千歲。1945年(昭和20年),四月初溫王爺藉由乩童起駕,囑咐萡子寮信眾該月十六日不可外出,該日同盟國軍機前來空襲,投下多枚炸彈並以機槍掃射。神奇的是,落在村中的炸彈,均彈至村外爆炸,使得村外留下諸多彈痕。當地信徒認為,如果不是溫王爺展現神蹟庇佑,萡子寮居民無法逃過此戰災劫難,也因為溫府千歲顯聖,展現神蹟救助世人的事蹟威名遠播,參拜信徒絡繹不絕。

該神蹟作為當地深刻的戰爭記憶,亦成為萡子寮彩繪村題材。如圖所展現,溫府千歲顯聖展現法力,將敵機炸彈與子彈排除至村外無人地,庇佑村莊安全免於劫難。說明二戰末期盟機定期便式的轟炸,為時人深刻的戰爭記憶,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當地宗教信仰就成為最佳慰藉,在戰災下倖存之信眾,歸功於廟宇神祇保佑。值得注意的是,彩繪圖中敵機從盟機變成日本軍機,反映過去長期在官方抗戰脈絡下,使記憶發生錯置。由於官方的塑造框架,影響現在民眾如何想像過去,在過去長期對日抗戰的紀念中,戰後世代對於戰時敵人的想像往往認為是日本人,因此畫中敵機的錯置,也反映臺灣社會長期對本土戰爭記憶的陌生。

儘管本土戰爭經驗無法置於官方公領域中,但地方廟宇神蹟流傳,反映本土戰時記憶,反而蘊含入民間宗教信仰中,默默傳承至今,甚至在解嚴本土化潮流中,成為地方的文化特色。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田野調查 2、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萡子寮普天宮」,網址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YunlinCounty/szhu/0918021-PTG
  • 撰寫者
    王志淵
  • 創作者
    拍攝:鍾芷羚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