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寬古宅位於苗栗縣四湖村瑞湖國小附近,家族歷代重視教育,造就數以百計的社會菁英,體現「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古宅也成了當地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古蹟。
1752年(乾隆17)26歲的劉恩寬,由廣東陸豐帶著一根扁擔隻身前來,在苗栗西湖四湖庄墾拓,為來臺一世。家境小康後,定居四湖庄石頭灣務農,家業漸興,乃置族田、創家祠以促宗族組織形成 。來臺二世時積蓄豐厚,於劉恩寬老宅修建宗祠彭城堂;三世至五世累積大量田產,子弟劉錫金遂創建雲梯書院培育族人,並藉由清領時期的捐納制度獲得官方身分,成為朝廷認可的地方精英。之後從團練防盗、聯庄護鄉、為人保結、協助徵收臺北府建城經費到為民喉舌,在在展現出劉家的影響力和連結當朝政治力的赫赫聲望。
清領時期,劉家有大學生12人、例貢生4人、庠生1人,人才濟濟,迄今宗祠公廳的博士匾額依仍昭告著當年的盛世榮耀;日治時期劉家則藉由鸞堂、寺廟、詩社及水利會,持續厚植家族資本及文化網絡,當時扶鸞經典《洗甲心波》對劉家多所著墨,而主事編撰的修省堂其前身即為雲梯書院,劉氏威望可見一斑。在清領、日治的時代遞嬗中,劉家面對政權更迭,或反抗或妥協,但始終以知識仕紳形象,維持在地方教化與公眾事務的重要地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