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坑庄,大寮坑是開闢大湖的「金和成墾號」墾戶吳家入墾路線所經過的雞隆山坑谷,現屬大湖鄉大寮村第1鄰。大寮坑水流經大寮穿過臺3線省道,路面的橋取名「開湖橋」,係指開闢大湖的橋。大寮又稱「竹篙屋」、「竹高屋」,屬於現今大湖鄉大寮村第1至第5鄰一帶。相傳1861年(咸豐11)秋,銅鑼新雞隆庄客籍吳立傳、吳定新叔姪等,正式率領丁壯,由此地西方的雞隆山山谷進入。據說,他們在3日之間,用樹幹為柱、茅草為頂,搭建大草寮房舍,作為「金和成墾號」入墾大湖的根據地。其後,參與拓墾者日增,便用大竹篙(竿)擴建連棟房舍,又稱為竹篙屋。文獻及戶籍地名取其諧音,記載為竹高屋。
大寮坑庄頭含大寮、草崠、水頭寮,四寮坪等小庄頭,庄頭內有國立大湖農工為具有相當歷史及特色的學校;龜山曾發現史前文物;法寶寺建於1908年(明治41),為墾民禮佛聖剎,該寺後方建有「震災紀念館」;大窩自然生態保育區設有馬口魚保護區,並建有一觀魚涼亭;另有蝙蝠洞,古樟奇藤、螢火蟲觀賞區等景點,形成大湖地區新興的自然生態遊憩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