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富台新村85號的竹籬笆後院

    此照片為中壢富台新村眷戶秦慧珠提供,民國53年秦慧珠9歲時在桃園富台新村85號自宅後院留影,照片中的竹籬笆是其父親秦虎文親手編製的,旁邊的木瓜樹、花木都是其父母親所親手栽種。

    民國39年之後,為了因應跟隨國民政府60萬大軍撤退來台的部隊及眷屬居住需求,台灣短時間大量在營區附近或空地建造眷村。當時物資缺乏,加上政府打著「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將臺灣當成伺機反攻大陸的臨時基地,此時空背景下,眷村建設往往因陋就簡,以竹子、茅草和泥巴圈圍,搭建成簡易房舍;而眷戶因人口增加或生活需求,也會自行搭建擴張,在院子養雞種菜,直到民國五十年代前後,「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主任委員蔣宋美齡發起民間企業捐款興建軍眷住宅,眷村房舍及生活環境才逐漸改善。

    秦慧珠家後院的竹籬笆是當時眷村常見的風景,也是每家眷村爸爸自己動手做的成果。秦慧珠記憶中,媽媽還在後院養雞,以應付家中食指浩繁。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