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寮囝仔討海網口述歷史紀錄片(陳錦文先生)

梧棲的開發,可追溯於清領時期,是臺灣西部重要港口之一,先民為了生活,充份利用地形地貌,發展出各類漁業相關行業,當時漁民普遍搭寮曬網,因此又有「漁寮」的稱號。 本紀錄片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李安豐老師訪談陳錦文先生,紀錄以梧棲魚寮為主體的在地故事。口述紀錄逐字稿如下: 八歲我去掠海跟三叔,小時候很調皮不是普通孩子,不讀書掠魚就跟人家去,人家在掠我就跟著亂搞,八歲就會藏水沬(潛水)。 那個閘罾,譬如說這道海,弄一個像石滬一樣圍起來,海水來網子放下去,海水乾魚會游到網底再掠,有啦掠魚方式很多啦。 (是石滬嗎?) 不是,石滬用網子。 (閘罾是用網子,差不多有幾個人?) 那差不多要一二十人,一組罾仔差不多,可能差不多要三公里。 (一組網子三公里這麼大喔,那不是所有海邊全都圍起?) 圍起來一次要圍很大片,掠到的魚什麼魚都有,小尾大尾都有啦,掠到魚後再分魚種,再來拿到市場拍賣。 (拍賣廿幾個再來分?) 對啦,如果自己經營的,就不用給老闆一份,如果要給老闆份,一定是一百塊抽四十塊去。 (一百塊抽四十塊,剩下六成你們再去分?) 其他我們幾個再去分,我會絞棑仔(竹筏)差不多,十多歲就會絞棑仔,那時候是竹管(後來換塑膠管),後來政府,想個辦法用塑膠管給你用,頭先是六英吋(六英吋塑膠管),六英吋預先做好,我們再去買來做竹棑起來,後來越設越粗,設到八英吋、十英吋、十二英吋、十六英吋。以前我一隻筏仔討三個人,掠最多白北闊北掠九千多斤回來,差不多三四千多斤給人,這艘棑仔有辦法,全臺中港的人都笑我說,一隻棑仔怎能載這麼多魚回來,那就是靠我們的頭腦,你想一隻棑仔很淺,疊高會翻又重, 所以要想辦法把魚舖平,魚舖平水載魚,不是我們棑仔載魚,換水載魚,才有辦法載那麼多進來。掠魚現在我們講數字,這艘船掠一萬我們六個,我們賺十元船長賺十五元,這樣分析一百元老闆抽四十元,六十我們其他分,船長多半份,那時討海人常常有失落在海,強風來時隆隆聲船又小隻,翻過去,我們梧棲就翻過好幾艘。 (你自己的經驗有印象深的嗎,掠魚有印象深的嗎,譬如說遇到危險掠到大魚的?) 掠到大魚不講,光講打落水又游上來也是有(好幾次)。掠魚的生命跟海搏鬥很困擾,你掠我的魚我就要你的命,常常都是這樣。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