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的開發,可追溯於清領時期,是臺灣西部重要港口之一,先民為了生活,充份利用地形地貌,發展出各類漁業相關行業,當時漁民普遍搭寮曬網,因此又有「漁寮」的稱號。 本紀錄片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李安豐老師訪談莊朝基先生,紀錄以梧棲魚寮為主體的在地故事。口述紀錄逐字稿如下: 梧棲咱下寮這方面都討海較多,算是做穡較少,做穡找不到幾戶,姓王姓蔡的做的較大。生活是做穡比較有基本,肚子先顧飽其他才沒有煩惱, 他要是討海兼做穡是最好的,討海兼做穡就是, 做穡顧米討海顧鹽,剩的就是多的,以前是這樣的,我們這裡討海是放擰較多,竹棑放擰較多,較少用船隻在討海,船隻討海都是從外面來的,都是澎湖、新竹來討的。掠魚很複雜,攔罾仔、阿不多寧、牽烏魚栽,什麼季節掠什麼魚。以前就是我們街仔尾(下寮),梧棲街仔尾先插, (街仔尾最先插?) 街仔尾就是先放擰仔,放大艘竹棑的擰仔,再兼插蚵仔,那才有放擰仔兼插蚵仔,才有一貫作業就對了。掠蚵仔比較不合適,掠蚵是兼的啦,算是兼賺生活費。 (所以你後來轉到插蚵去?) 我們那時為什麼會插蚵是,因為臺中港四周風飛沙,一直飛過來,以前臺中港在日本時代,就有挖了基礎,我們就是靠填淺起來,港都填淺起來,港淺才能插蚵,港深插下我們這裡不是吊蚵,慢慢再改吊蚵啦。我們這裡就是竹蚵,插下常浸水蚵枝,一年二年就會爛光,因為有蛀蟲,蛀蟲蛀了,等蚵仔剛要收成,還沒長大就爛掉,所以插蚵之後才下去開發。 (最大量的時候,你蚵仔差不多插多少?) 最大量插差不多三甲多而已。 (三甲多而已,三甲多要多少人去插?) 三甲多就我和我太太。 (兩個人可以插三甲多喔?) 我有機械化。 (怎麼機械化?) 騎機車載太太去海邊,那就不用出到力氣,到海裡再下去竹棑,用竹棑再開船去到,水深才能開能蚵棚腳,插蚵的地方水還沒退乾,竹棑才能開到,開到後開始收成,以前插蚵就是邊收成,不是像現在一次全部收成,以前插蚵是做到那,收成到那,蚵螺掠到那,沒有專程去挖蚵這樣。工廠較少都叫一些女孩婦人。 (那時候剖的價格怎麼算,算碗的還是算整斤的?) 算碗的,一碗以前是較便宜,小孩子一碗有十元就很歡喜。我們這裡的蚵仔結實甜,跟他們放深水不一樣,放深水軟爛跟肉雞一樣。 (他們王功的蚵仔,說要半天曬太陽?) 不是半天曬太陽啦。 (他們是怎麼?) 他們王功那邊是,對啦王功比較屬於我們這邊,我以為是東港就不一樣。 (南部嘉義那個是吊蚵,王功和我們這邊一樣是竹蚵,竹蚵要半天曬太陽半天在海裡,比較淺肉較實。) 咱比他們曬更久,他還有插更外海的,在臺中港沙棚越堆越高,算是正宗土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