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的開發,可追溯於清領時期,是臺灣西部重要港口之一,先民為了生活,充份利用地形地貌,發展出各類漁業相關行業,當時漁民普遍搭寮曬網,因此又有「漁寮」的稱號。 本紀錄片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李安豐老師訪談林清圳先生,紀錄以梧棲魚寮為主體的在地故事。口述紀錄逐字稿如下: 那時候我們沿海,算沿海漁村收入少,在日本時候就掠魚栽,烏魚栽烏魚苗,跟虱目魚栽,主要是兩樣栽,虱目魚栽跟烏魚栽,南風來就是虱目魚栽,現在要是秋天以後,到冬天就是掠烏魚栽 (剛剛你女兒有說到鰻魚栽,鰻魚栽有嗎,鰻魚栽是哪時候?) 有鰻魚栽也是冬天 (差不多時間就對了) 就九月十月說農曆,這時是烏魚栽,甚至農曆八月也有,大批的那是大陸過來的烏魚,那種放栽是在冬至附近,差了一個多月,那種體型比較大,我們這邊是在地頂港,算在地烏魚一般在地先掠,再來掠大陸過來的,我們就是因為以前掠魚栽,掠魚栽來就變,我們自己在掠魚,掠魚有需要漁網,我們就做漁網,我們做漁網變成,人家有需求造成商機,就變成賣漁網這樣,最早是棉花,棉織品再來是,尼龍織品跟塑膠織品一直出來 (棉織品它的製作過程大概是怎麼) 棉織品,製作方法都一樣,主要是材料不同,工序變成,以前棉織品工序比較簡單,因為棉織品比較單純,一織就固定,簡單的結打了就固定,現在再來是塑膠,塑膠變成要經過,熱處理水蒸氣加溫定型,依我現在賣的網子來講,真的要講掠魚的技術,算真的大陸比我們要先進,他們就是土地廣闊,土地廣闊人很多,有的是高山上,有的是一般的河流,一邊是沿海,有什麼魚,自然那個地方要如何掠,有需求就動腦筋想辦法做出來,我們是侷限一個小地方,所以我現在賣的很多東西,奇怪他們進來的東西,我們都沒看過,現在我們做鰻魚栽的網子,那種網子完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農業用的了,工廠一年到頭都在織,織出來的東西都走去農業用 (是怎麼講?) 它就是臺灣織出來的,完全農業用去,變成我們用的不到百分之一,我們漁業用傳統掠魚的來講,每間都做到要收起來,廿年前跑去大陸,差不多八年前大陸就不行,換轉移到東南亞,大陸的工貴,七八年前我們臺灣很聰明,去大陸已經無利可圖,他就轉進東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