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任中鋼結構工會理事長曾榮裕、法律顧問馬慶德口述,以前在沒有政府勞動法令的保護下,所謂「做粗工」的的勞動力人口,如碼頭工人、礦工等,在工作場合發生意外的風險及賠償等問題時,皆需要請檢查所協調,才能保障工人。至1980年代,勞工意識抬頭,社會上期望政府能夠開放籌組工會,加上民意代表努力爭取勞工福利,直到今天勞工可以受到政府法令的保護。1970年代臺灣發展重工業,鋼品原料需求量大,但原料大多仰賴進口。為能提供國內供應,中鋼結構公司在1978年建廠,生產鋼品原料並應用在許多大型建設的鋼結構上,如臺北101、南港軟體科學園區。兩人也提到,現在的職場環境,人與人的相處不若以往,馬慶德稱:「一天到晚拼命,就是為了把生產量做的更好,看股票與股利,能不能多分一點,因而人情上互動關係,就比較少,你看防護衣穿那樣子,工作穿成那樣,那種生活再賺多錢,又有什麼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