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任高雄屠宰工會的陳有福口述,有關臺灣早期屠宰業的運作。臺灣的屠宰業大多為師徒制,一代傳一代,而供奉的祖師爺為玄天上帝,因相傳玄天上帝得道前,是一位屠夫。陳有福稱,以前豬隻的飼料差、品質差、實肉也較少,而國外進口的豬,則較易生病,經過三、四次的配種改良後,豬隻可取得的實肉及品質明顯增加。日治末期,因為戰事需求,豬、牛大部分屬軍方管制且建有其完整檔案;而豬肉的取得屬配給制度,每人每週僅能購得四兩;早期衛生觀念差,設備不足,直接在地上宰殺豬隻。1950年代起,政府開始重視衛生,先派獸醫檢查豬隻是否有生病,每月由衛生局的人員定期對屠宰工及作業員健康檢查。陳有福稱,本土豬生產率一次約七、八隻,進口的豬隻約十幾隻,至1960年代,改人工受精則可產到二十幾隻,生產周期也從一年,降至五、六個月。陳有福又稱,從前豬、牛、羊這三項都要繳屠宰稅,蓋稅印,以防止私宰,約至民國七、八十年才廢除,改課營業稅和營業事利所得稅,稅印也從屠宰稅印,改成衛生合格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