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由曾擔任郵局局長的曾昭德先生口述,從他本人自求學至成為郵局局長的歷程。曾昭德提及,日治時代的教育與現在不同,如果想繼續升學,日本老師會免費幫學生補習;此外,還需要好的成績和保證人擔保才能順利入學。當時國小畢業後可直接考職業學校,等同今日的初中,他在國小畢業後就去農校就讀,畢業後短暫於運輸公司工作,後來便報考郵政考試。
曾昭德說到,日治時代的郵局局長權力很大,可以幫下屬安排職務;不過國民政府來台後,郵政系統須經由考試進入,無法依靠關係和人情,曾昭德認為此舉確立了完美的人事制度。曾昭德在1954以全國第13名考進郵局,被分發到台北,先從基層的郵差做起。當年從鄉下北上,和幾個同梯的年輕同事,為了節省開銷,4、5個人在台北縣的三重埔租房住在一起。
曾昭德說到,郵差工作上有嚴格的紀律,要求今天的信必須送完,不能帶回家明天再送,相對也增加了投遞人員的工作風險,因此在偏遠地區曾發生郵差送信溺斃的意外。其他工作倫理,如送信要熟記收件人姓名、地址,並依路程遠近先後安排合理的寄送順序,否則會延宕工作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