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討海歌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葉成仁,1936年生,望安資深漁民。葉成仁早期從事遠洋漁業,來來回回的船程中,大家在船上唸歌講古,葉成仁就在那時學會褒歌和漁唱,目前是花宅五府千歲廟和蕭府公廟的廟公,對地方掌故、宮廟傳說如數家珍,話匣子打開後便滔滔不絕。

葉成仁不僅記憶力好,也有音樂天份,多才多藝,能廢物利用自製三絃琴、月琴、扁擔和許多生活用具,連房子也親手蓋,大家叫他「望安馬蓋先」。他無師自通,聽過幾次的歌謠就能朗朗上口,即興彈唱,是望安著名的民間歌手。

本首歌謠是葉成仁年輕討海時聽聞自一位將軍船長「大頭篇」(陳興篇)所唱,再加上自己的創作而成,命為「討海歌」,分12項說明討海的辛苦,詳細敘述船上作業的細節,如掠大緄、紡飛輪、結招旗(紅白黑三色竹竿布旗)、擋筩、冰魚、掘冰、洗船等,遇到的狀況也不少,如暈船、煮飯、冰到冷吱吱,一項一項娓娓道來,道盡討海人的無奈辛酸。民國50年代以後機動漁船興起,飛輪、蝦尾、鐘聲等皆為機動漁船的設備。

葉成仁經常受邀表演討海歌,也常有研究者訪問紀錄,但大多演唱至「十二艱苦是船長」,本次採錄,葉成仁加碼演唱了「十二艱苦是船長」的後半段,大意是,要當船長之前要先學幫大(大副),要會看流水與看山,哪天換自己當老闆才快活。船長沒幾樣工作,只要出一張嘴。出了港,機關長就沒什麼事可以倒頭大睡,賺得錢卻可以分多半份。若要學大車(機關長)要先學會聽鐘聲,依鐘聲進退行事,鐘敲一聲前進,螺旋漿像紡紗一樣轉動。最後,馬達承軸要做好防水才能安心。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討海歌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60519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資料來源
現場採錄取得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澎湖縣望安鄉
創作者
葉成仁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10/22
資料使用語言
臺語
媒體類型
影片
出版者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