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手工鑄字

這張照片裡的物件很少人見過,是手工鑄字的工具。這是華星印書局蘇明堂先生的父親蘇彭留給他的,照片是在他北港家裡拍攝,時間是2020年10月22日。蘇明堂以及他父親蘇彭認為,紙張上的文字是為了傳遞有溫度的訊息,載滿發行者的期待以及讀者閱後的驚喜,所以排版印刷出來之後,每一個字都要清晰,每一句話都要精確。

但是中文每個字都長得不一樣,有的字筆畫多,有的字筆畫少,置放在印刷台上,每個字都會因為筆畫複雜度的不同而使受力程度也會不一樣。鉛字在經年累月碰撞的壓力下,每個字受損程度也不同。因此當鉛字受損需更換時,他們都是跟嘉義或台北的鑄字行訂購新的鉛字。不過在那個年代等一個鉛字含運送時間需要3到7天。

所以如果不允許等待那麼久的時間,他們就得自己鑄字。鑄字很麻煩,先把要鑄該字陽刻的模具置放在照片中那兩塊金屬模版中固定,上方再套入一個待鑄字的空白模具,將模具組綑綁好之後,再用燒鎔的錫倒入模版內,等錫冷卻後會有一個陰刻字的模具,這個錫的陰刻模具就是用來鑄字。因此還要再重複一次這個流程,開模之後則是得到一個陽刻的字,到此手工鑄字就算完成,而這個「字」也就能進入排版印刷之中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田野訪問調查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許逢麟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