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母親陳廖碧霞與新興毛線店

照片裡是我的母親陳廖碧霞,坐在店門騎樓下,就著暖陽編織著毛線,拍攝的時間在1956年(民國45年)左右。台灣在光復後不久即出現通貨膨脹,民間社會苦不堪言。政府透過經濟政策改革,在1953年(民國42年)積極拓展出口貿易,其中一項是扶植台灣的紡織業。

母親畢業於日治時代的台南州立虎尾高等女學校(今虎尾高中),畢業後先是在小學擔任教員,後來辭去教員職務,並在1955年(民國44年)10月開始以打毛線為業。因為父親是雲林縣土庫鎮新興里出身,所以母親在1956年(民國45)年成立新興毛線店,同時開始推銷毛線機。當時多數的女性會學裁縫或編織毛線,以學得一技之長來貼補家用,所以編織毛織成為熱門的行業。

隨著經濟成長,家裡由一間毛線店,擴張為新興百貨店,緊接著又成立毛線編織補習班,而成為當年虎尾最大的毛線業者。據當時參與其中的姨媽說,人潮川流不息,站在櫃臺來不及收錢。虎尾毛線機織業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紡織成衣業儼然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不僅賺取可觀的外匯,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可惜!在當時各處紛紛轉型為成衣工廠時,家裡沒有人想繼承和跟著轉型,於是虎尾最大的新興毛線店就此下車,劃下了中止符。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田野訪問調查
  • 撰寫者
    陳翠瑛
  • 創作者
    拍攝:陳翠瑛家人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6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