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港水道頭災後復舊工事 第一、二人孔井及排水井工事設計圖

1932年(昭和7年)8月1日颱風侵襲台灣,雖然沒有直撲中南部,但外圍環流卻引起暴雨,溪水上漲,從台中以南一路到高雄、屏東無一倖免。根據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龍井庄有五百多戶陷於一片汪洋中,嘉義市以徹宵警戒、恐怖之夜來形容,而北港街則是陷入泥海,五百多戶受難。災情慘重,讓時任的台灣總督中川健藏到中南部視察災情。

在這次風災中不僅造成各地嚴重的損失,也打擊剛完成不久的北港水道頭。當時取水井受損相當嚴重,滾滾洪水挾帶大量的泥沙堵塞導水管,北港水道頭幾乎無水可用。因此1933年(昭和8年)在台南洲經費的支持下,遂有北港水道頭災後復舊工事計畫。照片中的第一、二人孔井及排水井工事設計圖即是當時的產物。

由於取水井受損嚴重,原混凝土管又遭大量泥沙堵塞,因此除了加固取水井之外,亦廢棄混凝土管,改以鐵管取代之,並在鐵製導水管幹線增設兩處人孔井,如照片中的設計圖所示。人孔井的設置是為了進行清除管內土砂,第一井內徑2.73米、深度7.5米;第二井內徑1.82米、深9.85米,兩處人孔井的進水口低於出水口,皆為圓形鐵筋混凝土構造。藍晒圖持有人紀雅博先生指出,由於後來開始鑿深井取水,所以人孔井也就逐漸被淡忘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臺灣水道誌 2. 台灣日日新報 3. 紀雅博 4. 田野訪問調查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拍攝:徐譁荏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