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吐珠,味甘而苦,性冷,和細辛搗爛,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並治刀銃傷,神效。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龍吐珠的醫療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龍吐珠,又名珍珠寶蓮,原產非洲西部,性平,味淡,歸肝、脾經,功效為清熱,涼血,消腫,解毒,主治熱病,驚癇,咳嗽,吐血,咽喉腫痛,痢疾,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湯火傷。民間有不少龍吐珠複方,例如:一、苦傷咳血、痢疾、下血、眼熱:乾用25-50克,清水煎服,或加豬瘦肉同煎。二、治腸胃濕熱、下痢便血方:龍吐珠25克、火炭母40克、羊蹄草25克、井欄茜25克、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三、治眼熱方:龍吐珠25克、犁頭草25克、清水二碗,煎成一碗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