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幀照片是黃貴潮於1944年畢業紀念照。當時他就讀的是日治時期(1903年,民國前8年)成立於臺東成功鎮的成廣澳公學校,後又於1920年獨立為成廣澳小學校。1941年(民國30年),因為教育制度更改為小湊公學校,「小湊」就是日語中「小港」的意思。戰後,小湊公學校改名為忠孝國民小學。1896年,日本在治理臺灣一年後,開始在全臺設立國語傳習所(指日語);1898年,陸續廣設日人就讀的小學校、臺籍兒童念的公學校,並在尚未歸化的原住民部落開設「蕃童教育所」。如黃貴潮在《Ina,我的太陽》一書中提及,當時已皇民化的阿美族宜灣部落鄰近就有一所「小湊國民學校」,並非由派出所警察兼任充當教師的「蕃童教育所」。當時國民學校學習的科目有:修身、國語、國史、地理、算術、理科、武道、體操、音樂等多元課程。黃貴潮國校六年級的音樂老師是臺東南王部落卑南族的音樂家陸森寶(日名:森寶一郎),顯見當時在臺灣東海岸地區有完整的教育體制,原住民當中優秀知識分子已開始任教。黃貴潮小學畢業之後,被發派到日人家庭當跑腿小弟,幫忙家務、賺取薄薪。畢業三個月後,他卻突染怪疾,右大腿及身體多處反覆發炎潰爛,很多年之後才確診為「化膿性骨結核症」,從此開始了將近十年的臥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