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貴潮(Lifok Oteng)編輯的阿美族歌謠集

此幀照片為黃貴潮記寫的歌譜。在原住民音樂的研究上,自戰前日本學者到戰後臺灣學者對於原住民各族所做的音樂歌謠採集不遺餘力,1920年至1940年日本學者在殖民政府資助下開始採集原住民音樂,而到了1966年至1967年之後,臺灣學者才開始較有系統採錄原住民音樂。1960年代的黑膠唱片,1980年代普及的音樂卡帶,1990年代盛行的CD,不同音樂的載體不僅記錄當時原住民社會風貌,也呼應原住民社會內外的改變。在學術研究之外,原住民歌謠逐漸也走入庶民生活之中,成為不同於研究的另類流行。於此之前,黃貴潮在部落中盡力收集自己部落與鄰近部落的歌謠,這與黃貴潮的好友賴國祥先生有著極大的關聯,賴國祥與黃貴潮年紀相近,也是黃貴潮的音樂啟蒙老師,曾經就讀花蓮師範學校的賴國祥,不僅教黃貴潮學習中文,還教導他聽寫與和聲學等音樂理論。賴國祥教黃貴潮聽寫的方法是就吉他找出旋律高音,以簡譜記下,黃貴潮自此保存大量自1950年代起用簡譜記下的阿美族歌謠,也因而編輯了《阿美族歌謠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庭語
  • 貢獻者
    計畫執行單位
    國立臺東大學
  • 創作者
    黃貴潮(Lifok Oteng)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