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社為清代林圯埔地區中藥的社學,為克明宮與文昌祠早期的淵源。
在《雲林縣采訪冊》中的〈沙連堡〉文章提及「社學」有:郁郁社、謙謙社、梯瀛社、三益社、彬彬社、濟濟社。其中郁郁社是社寮的張天球長子張煥文順利考取秀才後,成為清代林圯埔地區首位取得功名的人士,爾後他在家鄉社寮開館授徒,作育不少英才,並會文結社,成立郁郁社,招諸士子講學,成績斐然,林圯埔地區唯一的文舉人林鳳池,就是出於他的門下。
郁郁社之文云:「在林圯埔街(縣治東二十五里)。未有文祠之先,社長恩貢生張煥文、訓導陳希亮、廩生劉玉章招諭士子講學,會文結社,以為敬業樂群之所;今名蓮峯齋。有社學租在文祠內,為香煙祭品之資。」
郁郁社的結社時間早於竹山文昌祠的興建,在沙連興學的田中廩生陳貞元亦為郁郁社社員,並在林圯埔街教學,就近管理郁郁社經費或活動,後來更自創謙謙社,成為文昌祠成立後的兩大經濟支柱。
文昌祠雖是林圯埔地區「閤屬」公祠,實際上仍是郁郁、謙謙二社所有,後即使命名為「水沙堂」,仍無法取代早先約定俗成的「文昌祠」名稱。
從日治1930年(昭和5年)的郁郁社、謙謙社社員出席者名簿來看,社員分布地區十分廣大,藉此對清代咸豐後以竹山為中心的文化活動有突破性的認識,由此可知該社對竹山文教發展之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