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竹山的大公街為當時布莊商家主要集中區,今日街道的熱鬧己不復往日,但仍看見當年的舊街風情。大公街為社寮早期開發的巷道,日治時期則為運輸甘蔗的主要幹道,因為建造輕便鐵道而成為重要的轉運站,也是當時最繁榮的市街。
從早期當地漢人移民族群分布來看,社寮是福建籍栘民的新天地,又以張、陳、莊三姓族人最多,清乾隆末年陳姓渡臺始祖為漳州南靖的陳佛照,生於乾隆24年(1759),當時他到社寮販賣雜貨,後來在社寮的渡船頭設立「正吉號」經營雜貨批發而致富。
直到嘉慶末年時,已頗有家財的陳佛照轉向經營土地墾拓事業,與當地業戶張天球共同合資開鑿隆恩圳,從此陳家世代務農,漸成社寮地區要人之一。自此只要提到社寮的開發,一定會有陳佛照和張天球,當年陳、張二人開圳致富變成大地主後,也熱心社會公益,如捐建南投市藍田書院或捐修彰化儒學等義行。
陳佛照於道光12年(1832)過世,享年73,留下公產3甲土地由後代輪流耕作,並由輪耕公田者負責該年祭祀等事宜。然而傳到後代子孫陳敬祥時,因其吸食鴉片散盡家財,幸賴其子陳克己勵經圖冶,繼承「正吉號」始漸趨平穩。日治時期陳克已經商發跡、家道中興,於1912年捐款興築陳佛照公廳,其對社寮地區的地方發展亦貢獻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