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博士(註1)於宜蘭噶瑪蘭族傳教時,拍攝族人用餐情況。噶瑪蘭族以農作、漁獵為主要的經濟生活,傳統作物以地瓜、芋頭、水稻、陸稻為主。農業生產之外,也搭配採集海菜、貝類等海中食材。原使用的食器原以「竹、貝殼」等即手可得的材料為椀,但漢化之後,改以陶碗為食器。但共食,用手抓取食物的習慣仍不變。
宜蘭舊名稱為蛤仔蘭、甲子蘭、甲子年,噶瑪蘭人以蘭陽溪為界,分溪南、溪北36社。馬偕自1873年(清同治12年)10月開始,進出蘭陽達26次,在這多雨的平原上設立了數十所平埔教會,也和他們產生濃郁的人情,至今仍有不少動人的故事在那片土地上流傳。
註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參考書目:國立臺灣博物館編,《愛在馬偕: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國立臺灣博物館,2001;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玉山社,2012;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前衛,2007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