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平埔族婦女與織布工具

照片為1891年(清光緒17年)馬偕博士(註1)到宜蘭巡視時,所拍照的平埔族婦女與織布用之工具。

未受外來文化影響前,平埔族採「男獵女耕織」的生活模式,清朝陳淑均修《噶瑪蘭廳志》(註2),對噶瑪蘭人的編織用具和織物的記述:「番女織杼,以大木如栲栳,鑿空其中,橫穿以竹,便可轉纏經於上。刓木為軸,系於腰,穿梭闔而織之。以樹皮合葛絲及染過五採狗毛織氈,名日達戈紋。以色絲合鳥獸毛織帛,採各色草染採,斑斕相間,又有巾布等物,頗皆堅致」。噶瑪蘭人利用各種材料編織,曾用香蕉絲、苧麻、鹼草、黃麻及一些野生樹等天然材料。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噶瑪蘭廳志》,1831年,噶瑪蘭廳人士以建官逾20年未有志,敦請陳淑均為總纂,1831年9月完成廳志稿8門10卷,未刊行。1834年,陳氏返歸福建後,參考姚瑩《東槎紀略》、謝金鑾《蛤仔難紀略》等資料,1838年又應聘鹿港南開書院山長,1839年夏,補入田賦、官秩(附選舉),1840年完成定本志稿8卷12門,仍未刊行。1849年,由李祺生續編,成8卷,1852年刊行。

參考書目:《噶瑪蘭廳志》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 創作者
    馬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891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