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1956年(民國45年)台灣神學院嶺頭新院舍奉獻典禮後全體合影。
臺灣北部的神學教育,源自1872年(清同治11年)馬偕博士(註1)6月2日)在淡水所從事的傳教工作。在這段時期,馬偕博士以大自然為教室,並藉著師徒傳授的方式,開始了神學教育的工作。10年後1882年(清光緒8年)在加拿大故鄉信徒捐助下,他在淡水頂埔興建了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一般人稱為牛津學堂,這是北臺灣第一所正式的神學院,也是西式教育的發祥地。馬偕於1911年(明治44年)6月2日逝世後,由吳威廉牧師(註2)一肩挑起,在他的領導之下,學院在各方面發展下,愈來愈有制度及組織,且他將學堂改名為「台北神學校」,並在1914年(大正3年)遷至臺北雙連,且他在雙連設計監造新校舍,1917年(大正6年)落成。1945年(昭和20年)激烈的太平洋戰事曾迫使神學校停課一段時間,戰爭結束,國民政府來臺後,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台灣神學院」。此後神學院在孫雅各牧師(註3)的主持下,校務蒸蒸日上。1956年(民國45年)起,學院遷至陽明山嶺頭現址,踏入另一個新的階段。
2010年(民國99年)設立「台神學校財團法人」籌備各項設校事宜,2015年(民國104年)6月15日「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准予立案登記,並自2016年(民國105年)開始招生。
註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吳威廉牧師,William Gauld,生於1861年2月25日,卒於1923年6月13日。
註3:孫雅各牧師,James Ira Dickson,生於1900年2月23日,卒於1967年6月15日。
參考書目: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輯小組,《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6;台灣神學院網站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