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枋隙教會禮拜堂

枋隙教會禮拜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SA

照片為枋隙教會禮拜堂。

1875年(清光緒元年)6月間,馬偕博士(註1)在大龍峒開設教會,後來受到暴徒的反對而被拆毀。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馬偕博士出面交涉,由劉銘傳欽差賠償墨銀一萬兩。並利用這些在艋舺、新店、錫口及枋隙建造四所尖塔的禮拜堂。1914年(大正3年)8月,由於地區發展及教會的需要,李春生長老(註2)獨資奉獻大稻埕新禮拜堂,因此枋隙教會的信徒則移轉到新址聚會,教會名稱也隨之改稱為大稻埕教會。而枋隙舊址則停止聚會,出租給日本政府做為日語傳習所。租期屆滿以後,另租與寶香齋餅店為工廠,達三年之久,租期屆滿以後無人承租,此空屋不知不覺被外人搬入居住,歷經數十年,一直無法討回。後來長老教會出面委託余約束長老向法院提訴,涉訟3年餘始勝訴。但該屋年久失修,已成為危險家屋,屋頂倒塌,因此雙管齊下,始將佔住禮拜堂者先後趕出。而後余約束,陳啟賢兩長老熱心致力設教,恢復教會、費盡心血及資財修理,於1956年(民國45年)4月22日得葉金木、黃六點、卓輝隆等牧師的協助,舉行開幕典禮,此後恢復聚會、取名為大橋教會。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李春生,生於1838年1月12日,卒於1924年10月5日,為臺北大稻埕仕商,清末及日治時期以茶貿易致富的買辦,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參考書目:卓維煌撰 ,〈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沿革史略〉,《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特刊 1875-1995》,大稻埕長老教會,1997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中央研究院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貢獻者
相關人物
馬偕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