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教會

照片為艋舺教會。

清法戰爭(註1)之時,法國攻擊臺灣時,惡徒將艋舺教會於1879年(清光緒5年)所建的禮拜堂拆平。當時馬偕博士(註2)和領事官前往拜訪劉銘傳欽差(註3),以此事陳訴交涉。最後劉銘傳同意照價賠償被拆的教堂建築費用。因此教堂開始重建,並於1884年(清光緒10年)3月7日竣工舉行落成式。建築為尖塔式教堂,建材用石頭,但因教堂尖塔高過廟宇這建築上的特徵,艋舺人並沒有阻擋,反而說是「艋舺的風水塔」,也就是「三哲雄塔」〈註4〉。從那時起,那些與教會為敵的人,有的信了主,有的也成了教會的朋友。

註1:清法戰爭,發生於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國侵略清朝藩屬國越南之戰,最後訂定《中法新約》,清廷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及臺灣建省,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註2: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3:劉銘傳,清朝人,生於1836年9月7日,卒於1896年1月12日,清法戰爭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

註4:三哲雄塔,傳說在艋舺有三個人考取秀才。

參考書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網站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 貢獻者
    相關人物
    馬偕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