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昔日淡水港口。
淡水是淡水河的河口港,曾經為臺灣三大商港之一,淡水舊名是「滬尾」,滬尾原意說法極為紛云,一說與雨勢有關,一說為淡水地區原住民平埔族的語音,另一說法為「石滬」,是捕魚的設施,小村落時代淡水的位置在其下方因而得名。清末臺灣開埠通商,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在此設滬尾水師守備營所築碼頭區,當年位置於現在的紅毛城前方河邊,到日本統治時,正式以「淡水」取代「滬尾」,淡水河的航運是當時大臺北地區貨品重要的運輸動脈,淡水港之黃金時代約在1905年(明治38年)之前,之後淡水港已逐漸被基隆取代,但仍可看出清末港埠狀況,1920年(大正9年)之後,淡水已成有名無實的國際港,偶爾僅見木材業和石油的汽船利用滿潮時進港,但與中國大陸的距離近,每年還有2、3百艘戎克船(註1)利用這沒落港口。
註
註1:戎克船(Junk)為中國式帆船,尖底、有龍骨,具有桅、帆、擢、竹竿等。自16、17世紀即航行於臺灣、中國之間近海與河道,為早期主要的運輸用船隻。
參考書目: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台灣商務,2007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