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昔日偕醫館外貌

馬偕博士(註1)的醫療工作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外國醫師協助馬偕診療,1872 至 1873 年(清同治11年至12年),由英國商行侍醫Franklyn協助馬偕診療病患;1873 至 1880 年,為林格醫師(B. Stewart Ringer)協助馬偕診療病患。第二階段則是租賃民房當醫館,從 1873 年(清同治12年)起,馬偕租賃淡水民房為診所,為民眾診療,第三階段則為1879年(清光緒5年)9月14日偕醫館正式落成。

1879年(清光緒5年)美國底特律一位基督教信徒馬偕夫人,在聽聞臺灣北部馬偕醫生的傳道事蹟後,決定捐款三千美金給馬偕籌設醫館,同時也紀念去世的丈夫馬偕船長,遂將醫館命名為「偕醫館」(Mackay Mission Hospital),1879年(清光緒5年)9月14日正式成立,此為臺灣北部第一間創立的基督教醫院,建築物前半部為門診和藥局,後半部則為可容納數十人住的醫院。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參考書目: 許妝莊,《從偕醫館到馬偕紀念醫院——殖民地近代化中的醫療傳教(1880-1919)》,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 貢獻者
    相關人物
    馬偕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