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日治時期大稻埕。前棟是德國領事館,根據凌宗魁老師提供相關資訊,旗幟應是北德意志邦聯時期的租界商業旗,後棟是買辦李春生(註1)之孫李延修住宅,皆在環河南路拓寬時被拆除。
大稻埕雅稱稻江、稻津,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1851年(清咸豐元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註2)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1853年(清咸豐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敗逃至大稻埕,後1858年(清咸豐8年)淡水港開港,大稻埕逐漸取代其北台灣商業中心的地位。英、美等國商人紛紛成立洋行,進行茶、糖與樟腦等物資的國際貿易,從此被納入國際貿易體系。
註
註1:李春生,生於1838年1月12日,卒於1924年10月5日,為臺北大稻埕仕商,清末及日治時期以茶貿易致富的買辦,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註2:雞籠,為基隆舊稱。
參考書目: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走讀大稻埕》,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