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SA

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照片為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大稻埕名稱的由來是,先民為了晒稻穀,在此設公共「大埕」,平時用來晒稻穀,也是農產品的交易場所,1851年(清咸豐元年),同安人林藍田因躲避海盜,從雞籠移至大稻埕,於中街(註1)開設商舖;1853年(清咸豐3年),因頂下郊拼,艋舺同安人大舉遷入大稻埕,運用淡水河航運,買賣也開始擴大,以輸出米、糖、茶與樟腦等商品為主,1860年(清咸豐10年)淡水開港後,加上艋舺河道淤積等內外因素,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發展成河港城市。淡水河航運便利,輪船可直抵大稻埕,乾隆年間大稻埕還只是臺灣的小市街,至光緒末年已一躍為臺灣人口第三大城市。

註1:中街,為迪化街舊稱。

參考書目: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市民政局,1993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 撰寫者: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中央研究院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9701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中央研究院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