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880年代的基隆港口

照片為1880年(清光緒6年)代的基隆港口。

基隆,舊地名稱為雞籠,馬偕(註1)稱它是北部最好的海港。早年西班牙、荷蘭時代都以此為治臺基地。清朝時期由於淡水河系的便捷,基隆只是淡水的副港,但清末,因淡水港逐漸淤塞,劉銘傳注意到基隆潛力而大力建設,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以基隆為臺灣鐵路起點、著手興築港口設施,並積極整頓臺灣第一座官方煤礦,卻因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到了日本統治時代,1903年(明治36年)起,終於取代淡水成為北臺灣的大門,做為全臺首要對外交通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參考書目: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撰寫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880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真理大學校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