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淡水公學校畢業送別合影。
淡水公學校前身為「滬尾國語傳習所」,成立於1896年(明治29年)9月7日,暫設於滬尾菜園頂街的義應宮(註1),1898年(明治31年)遷移至暗街子(註2),並改名為「滬尾公學校」,而後1903年(明治36年)遷移至協興街(註3),1912年(大正元年)再改為「淡水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改「淡水東國民學校」,1946年改稱「淡水國民學校」,1968年改名為「淡水國民小學」。
日治時代最初有「小學校」、「公學校」的區別。「小學校」的入學資格為日籍學童或通日語的臺籍學童,但只有極少數的臺籍學童擁有進入小學校的日語程度。1941年(昭和16年),「小學校」、「公學校」皆改稱為「國民學校」。
註
註1:義應宮位於淡水中正路前,靠近淡水捷運站,已拆除。
註2:暗街子,為新北市淡水區公明街舊稱。
註3:協興街位置在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160號。
參考書目:《淡水維基館:淡水公學校》;淡水國小《淡水國小九十週年紀念誌》,淡水國小,1995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