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馬偕博士(註1)從南方澳搭船出海,準備前往花蓮。畫面中馬偕坐在船尾,船身前後各有三位舵手,中間4位則是隨行的傳道師與學生。
此照片亦出現在馬偕自傳"From Far Formosa : the island,it's people and missions"第226頁(註2),而書中馬偕描述的是:1890年(清光緒16年)8月底前往花蓮巡行的事蹟,故一般認為此照片拍攝的日期是1890年(清光緒16年)9月3日,而與馬偕同行的有陳榮輝牧師(註3)、柯維思(註4)以及葉順(註5)。
馬偕該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前往奇萊(註6)加禮宛社,解決傳道師顏有年(註7)在當地傳道時遭遇的難題。加禮宛社是宜蘭遷往花蓮的噶瑪蘭平埔族,他們在建立教會時,受到當地駐軍阻撓,因此曾在牛津學堂擔任廚師的顏有年便請馬偕協助解決。其次,馬偕也順道拜訪當地的南勢阿美族原住民,於當地拔牙醫病,宣傳福音,並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字、影像紀錄。馬偕於1890年(清光緒16年)9月、1891年(清光緒17年)5月、1892年(清光緒18年)5月共三次經南方澳前往花蓮,由於照片中左五看似為嚴清華,但1890年(清光緒16年)9月嚴清華並未隨行,故另有學者認為照片應非1890年(清光緒16年)所攝。
註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由馬偕原著、麥唐納(J. A. MacDonald)編輯,於1895年出版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並不是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之前已經有兩個譯本,分別是林耀南譯的1959年《台灣遙寄》以及1960年,周學普譯的《台灣六記》,2007年又重譯,書名為《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註3:陳榮輝牧師,原名叫陳火,生於1851年,卒於1898年。
註4:柯維思,原名柯玖,生於1867年,卒於1945年10月24日。
註5:葉順,原名叫德順,生於1863年,卒於1910年6月19日。
註6:奇萊,花蓮舊稱。
註7:顏有年,為宜蘭噶瑪蘭族人,加禮宛社首任傳道師。
參考書目: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前衛,2007;蘇文魁,《馬偕牧師的噶瑪蘭平埔情》;吳永華,《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白象文化,2016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