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馬偕博士(註1)帶領學生前往宜蘭途中,拍攝於淡蘭古道(註2)的三貂嶺。馬偕博士站於畫面中央,身後戴圓形帽者為嚴清華牧師(註3),其餘或為學生、嚮導與挑夫,但身份不可考。
馬偕在北臺灣的傳教事業,花費了相當大的心力於宜蘭平埔族,根據「噶瑪蘭教會信徒名冊」,馬偕在蘭陽平原上,包括龜山島,最多時曾設有29間教會;另據馬偕日記內容統計,馬偕前往雙溪、宜蘭地區宣教的次數超過28次,其中絕大部分都行經三貂嶺。
本張照片亦出現於1895年(明治28年)出版的馬偕傳記From Far Formosa : the island,it's people and missions第180頁(註4),據《馬偕在淡蘭古道》作者吳永華推測照片為1893年(清光緒19年)7月馬偕返回加拿大述職之前,前往宜蘭地區巡視時所攝。
註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清朝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臺北到宜蘭)的主要交通道。
註3:嚴清華,生於1852年,卒於1909年6月2日。
註4:由馬偕原著、麥唐納(J. A. MacDonald)編輯,於1895年出版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並不是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之前已經有兩個譯本,分別是林耀南譯的1959年《台灣遙寄》以及1960年,周學普譯的《台灣六記》,2007年又重譯,書名為《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參考書目: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玉山社,2012;吳永華,《馬偕在淡蘭古道》,白象文化,2018;林昌華,〈噶瑪蘭族洗禮簿-平埔族的教會檔案史料〉《原住民族文獻》3:2012.06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