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北部教會第一位牧師嚴清華。
生於1852年(清咸豐3年),淡水人,人稱「阿華」,幼年勤學漢文,曾遊歷中國,二十歲成為馬偕的第一位信徒、學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常與馬偕四處奔走傳道,設立教會,且協助牛津學堂之教務與教會事務。依據《馬偕日記》所載,他首度拜訪馬偕牧師是在1872年(清同治11年)4月19日,馬偕牧師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有知識,值得受尊敬,真摯與直爽,且與眾不同,並祈求上帝使這位聰明而有進取心的青年成為第一個信徒。
嚴牧師一生不僅努力於傳教工作,對社會貢獻良多,如曾在清法戰爭(註1)中,協助清朝有功,獲五品軍功,更被唐景崧(註2)保奏候選知縣,45歲日本政府賜紳章,46歲任臺北廳參事(註3)和維新公會(註4)幹事等職。他晚年從商,淡水著名的白樓(註5),為他建造。1909年(明治42年)因惡性痢疾於6月2日蒙主恩召,享年57歲。
註
註1:清法戰爭,發生於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國侵略清朝藩屬國越南之戰,最後訂定《中法新約》,清廷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及臺灣建省,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註2:唐景崧,生於1841,卒於1903年,為最後一任臺灣巡撫,1895年臺灣割日時,他被推選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同年6月3日,日軍攻陷基隆,他離臺逃至廈門,後返鄉回廣西,卒於桂林。
註3:參事為臺灣總督府為籠絡仕紳,授予「紳章」,並設置「參事」一職,可對地方首長提供意見,並依地方首長之命從事地方事務。
註4:維新公會,1899年1月由臺灣仕紳成立,希望臺灣能與日本一樣能成功達到維新富強,因此宣揚斷髮、禁纏足、改新曆等。
註5:淡水白樓,因1992年火災而拆除。
參考書目:國立臺灣博物館編,《愛在馬偕: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國立臺灣博物館,2001;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玉山社,2012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