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馬偕博士(註1)。
馬偕博士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佐拉村(Zorra),自師範學校畢業擔任教員後,輾轉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PTS)及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院(University of Edinburgh)深造,1871年(清同治10年)獲得加拿大海外宣道會派令,派遣至中國宣教,同年12月29日,星期五,下午四點,抵達打狗(註2)佈道,1872年(清同治11年)3月9日,星期六,北上下午三點至淡水,租屋為寓所,同時亦兼禮拜、行醫和授課之用,閒餘與牧童學得通俗的臺語,融入一般民眾生活,後亦在淡水娶臺灣姑娘張聰明為妻,生根落戶甘苦與共之誠心,終於克服戰勝了仇外情結及風俗民情之差異。於1880年(清光緒6年)第一次返加拿大述職時,已在臺灣各地設立教會20所,培育本地傳道20人,信徒300人的宣教初果。爾後在淡水設立偕醫館、牛津學堂和女學堂,發展醫療與教育之志業,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星期日,因喉癌病逝於淡水寓所,家屬遵其遺囑安葬於淡水家族墓園(註3)。 蓋其一生在臺設立教會60餘間,施洗信徒達三千餘人。三十年之久跋山涉水於客、閩、平埔、高山原住民間,足跡遍及大甲溪以北,東達宜蘭、花蓮。
註
註1: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叫偕叡理,生於1844年3月21日,卒於1901年6月2日。
註2:打狗,為高雄市舊稱。
註3:墓園位於淡江中學校園內。
參考書目: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前衛:2001;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玉山社,2012
撰寫:王柳鋐
審訂:王榮昌


